风险雷达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2019-10-23 16:50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重点任务,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全面认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化,在把握利率市场化机遇的同时,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风险管理问题也因此成为银行业面对利率市场化不可回避的问题。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比较研究法和经验分析法。笔者曾参加由台州市政府牵头组织的交流团到台湾学习考察,有机会与多位银行家、金融学者进行了交流。结合学习交流所得,笔者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梳理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的盈利减少风险、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四大主要风险,再结合台湾与国外的相关经验教训,针对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提出商业银行(主要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建议。

一、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目前大陆利率市场化遵循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与台湾利率市场化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台湾的经验教训对大陆有着更为贴近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比较两地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总结台湾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发展经验,对于大陆银行业学习和借鉴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一)台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台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模式,从1976年重新修订《银行法》到1989年再次修订《银行法》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前后历时14年。在具体改革步骤上,台湾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策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三先三后”(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1]。根据其间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可以把台湾利率市场化进程概括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1980年),1976年重新修订《银行法》,适度放宽利率波动幅度,准许银行间利率存在差异;第二阶段(1980-1985年),1980年公布银行利率调整要点,加强银行公会议定利率的功能,允许货币市场利率自由化;第三阶段(1985-1986年),1985年3月开始实施基本放款利率制度,随后利率管制条例废止,放开外币存款利率;第四阶段(1986-1989年),1986年1月进一步放宽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存款上限利率简化;第五阶段(1989-至今),1989年7月再次修订《银行法》,取消有关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的规定,完全利率市场化。

(二)大陆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大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三先三后”路线。从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至今的20年里,大陆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围绕“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三条主线,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稳步推进阶段(1996-2012年),从1996年6月开始,先后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贴现与转贴现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直至2004年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06年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运行,明晰了利率由批发到零售、从定期到活期逐步开放的路线;第二阶段,加速阶段(2012-2014年),2012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2014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2倍,这一系列举动被认为是利率完全市场化从“试水”逐步步入“深水区”;第三阶段,完全市场化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一年间央行五次降准降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放开愈行愈近。

(三)台湾与大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比较

从对台湾和大陆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我国两个地区的利率市场化推进模式相同,都采取了渐进式分步推行的“三先三后”路线。但从时间跨度和推进进度来看,台湾从改革开始到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只用了14年,其间每个阶段都可谓是步伐紧凑、步快蹄急,而大陆则是“稍显缓慢”、渐进渐入,从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至今已20余年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其间从稳步推进到加速推进阶段就用了12年。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受的影响和冲击来看,台湾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三十年里,银行业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市场较量和风险考验。自从1989年7月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台湾银行体系出现了一路险情。1991-1992年间,台湾批准设立的16家民营银行集中进入金融市场,引爆银行价格战。先是存款利率飙升20%-50%,利差从3.11%缩窄至1.41%左右;进而是银行资产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2002年不良贷款率升至11.76%;再后来是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接着众多中小银行倒闭,银行从53家减少到38家。

再来看大陆,虽然利率市场化步伐“稍显缓慢”,但却减缓了银行机构因骤然面对竞争性冲击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改革推进时机契合宏观经济变化,选择在国际经济复苏迹象显现、国内社会资金供给偏暖、同时市场真实利率仍有较大回调余地的情况下加快改革步伐,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为银行业良性竞争创造了环境;二是注重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起商业银行财务硬约束机制,重塑了健康银行体系,为银行机构开展有效竞争创造了条件;三是不断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在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的同时,缓解银行资金供给压力,以分散积聚在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四是探索审慎务实的监管措施,通过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纪律和外部监管来完善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五是在放开民营银行准入门槛方面更加谨慎,成熟一家核准一家,自2015年6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虽有上百家民营银行提交筹建申请,但至今只有7家获准筹建,并未出现民营银行的泛滥潮,而台湾的教训是,银行业放开后核准的民营银行数量过多,缺乏退出机制,从而引发过度竞争,银行业集体亏损,许多中小银行倒闭。

二、从台湾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主要风险

在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台湾银行业面临的多类风险明显上升,经营风险增加,其中诸如盈利减少、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同样会给即将步入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大陆商业银行带来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一)盈利减少风险

利率市场化首当其冲的很大可能是在短期内导致银行净息差(NIM)大幅收窄。根据台湾和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银行既面临着存款竞争带来的资金成本增加,又面临着优质贷款客户竞争导致的贷款收益减少,一定时期内利差收窄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对银行盈利带来极大冲击。利率市场化后,台湾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约100BP,日本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82BP,美国银行业存贷利差减少54BP。

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后,我国大陆银行业净息差已开始收窄。2015年,随着央行的五次降息,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根据银监会发布数据,2015年大陆银行业季度净息差平均值为2.53%,较2014年下降11BP。根据12家A股上市银行年报,2015年有10家银行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民生33BP,其次为农行26BP。以2012年大陆商业银行生息资产余额约100万亿元计算,利差每收窄1个BP,将减少息差收入100亿元左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利差收窄超过124BP,全行业将进入亏损区间。

受净息差收窄影响,银行利润增速降低,盈利的不确定性增加,可能产生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从台湾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银行过度竞争引发价格战,银行业利差大幅收窄,出现了多家银行倒闭。而美国上世纪80年代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经历了更大波的银行倒闭潮,从1984年到2011年,美国商业银行数量急剧减少近60%,其中1987-1991年的5年间,每年有200多家银行倒闭。

当前,大陆商业银行利润增速逐步回落,正由高增长的“黄金期”滑入一个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时代。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陆商业银行净利润仅增长2.43%,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1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1家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其中工、建、中、农、交五大行分别为0.52%、0.28%、1.25%、0.70%和1.21%,逼近“零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银行盈利增长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加,部分银行有可能利润持续下降至零增长,潜藏着较大的风险。

(二)战略风险

台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存贷利差收窄,加之受存款理财化、融资多元化等方面的冲击,传统依靠存贷款业务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就推进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对经营战略、业务方向做出调整,倒逼其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走集约化的转型发展道路。而在转型过程中,经营战略的选择非常重要,转型方向是否与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否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能否能找准自身定位并快速适应陌生的业务领域、服务好陌生的客户群体等,都将极大影响银行生存发展,战略风险将为银行转型之路带来较大的挑战和考验。

(三)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为消化高成本存款、增加盈利,部分银行可能降低信贷准入标准,发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业务品种,信用风险随之加大。台湾银行业机构在利率市场化后,试图通过增大信贷规模来增加盈利,于是放松风险要求,最终导致不良率攀升。从1991-2001年的10年间,整个台湾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不到1%增至7.7%,其中公营银行为5.25%,民营银行为8.47%。与之相比,2001年外资银行在台湾地区所设分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3.53%。从大陆当前的情况来看,2016年5月,全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突破2%,这不仅跟经济下行有关,也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信用风险有加大的可能。

(四)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将增大。一方面,由于不同银行、不同产品的利率差异,以及大型企业资金集中化管理、公司存款同业化,企业及居民资金在不同金融资产间的转化更加频繁,金融脱媒和存款“搬家”加剧银行存款的波动性,存款稳定性降低,头寸管理的难度加大,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更大挑战。台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各家银行利率不同,存款“搬家”频繁,部分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另一方面,为应对利差缩窄带来的盈利增长压力,银行在资金使用方面将更倾向于扩大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也更倾向于转投一些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一旦判断失误,酿成不良资产,将会增大流动性风险。台湾部分中小银行曾因从事高风险贷款引致损失,造成流动性紧张。当前,大陆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放有上万亿超额资金储备,因资金短缺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等于不存在因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大陆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普遍,即将短期负债投放于长期资产,以获取高额利润,而资金缺口由不断产生的短期负债来弥补,如果在不利的经济条件下,弥补资金缺口的负债将难以筹措,因而产生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服务热线

021-68580928

风险雷达微信二维码

风险雷达公众号

姓名*
手机*
公司*
职务
邮箱